晒图笔记大赛
在面临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时,印度终于鼓起勇气,主动出击,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然而,莫迪如果试图复制中国与美国的成功案例,注定要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
在当地时间周五,印度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决定对部分美国商品征收7.25亿美元的“对等关税”。这一举措是为了报复美国对印度汽车零部件加征的惩罚性关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行动体现了印度决心“以硬对硬”,积极回应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但与此同时,莫迪政府也谨慎地将反击范围控制在一定界限之内,以避免激怒特朗普,引发更大的贸易冲突。
据消息人士透露,根据特朗普设定的时间框架,7月9日将是“90天关税缓冲期”的最后期限。如果在此之前各国未能与美国达成协议,那么这些国家将面临美国加征的“对等关税”。具体到印度,则可能面临高达26%的关税压力。
尽管时间紧迫,但在截至日期前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屈指可数。越南是最新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特朗普宣布对越南商品征收20%关税,以及对转口商品征收40%关税,而对美国出口到越南的商品则免征任何关税。
越南与美国的协议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毕竟这两个国家在对美出口方面存在直接竞争。中国早已与美国达成了基于平等地位的贸易协议,给印度留下的自主空间已然缩小,换句话说,在中国与越南的合作背景下,印度在美国的眼中并非不可替代。于是,特朗普对印度的态度愈发强硬。
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人士认为印度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实际上是采取了“以攻代守”的策略,企图模仿中国成功应对美国的经验,通过坚决的立场迫使特朗普让步,但显然,莫迪对此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
首先,虽然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综合国力,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相比仍显得差距悬殊。尽管印度抱有成为“世界工厂”的雄心,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遥不可及。实际上,印度的制造业在竞争力上无法与中国抗衡,因此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资本。
其次,印度试图借助美国的“印太战略”,以推动自身在与美国的交往中获得更多利益,希望美国能在对中国的围堵策略中主动拉拢印度。然而,印度显然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特朗普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注,反而认为印度“对此有所期待”。
据了解,印美两国在谈判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印度是否会向美国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众所周知,美国是农业强国,农产品和乳制品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特朗普政府坚持要求印度做出妥协,但印度官方则表示这是一条“不可妥协的红线”,因为一旦开放,将会打击印度的农业,并削弱莫迪政府的统治基础。
此外,印度希望美方对其征收的关税低于中国,以维持对中国的出口价格优势,并希望美方能对印度生产的电子产品,例如苹果手机,实施“零关税”政策。然而,对于印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美方则表示无能为力,强调为了推动“制造业重返美国”,不可能对“印度制造”给予豁免。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还对印度加大了压力,威胁要对其加征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以打击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贸易。这无疑令莫迪当局的处境更加艰难。
综合来看,印度经济结构的脆弱,加上莫迪政府的战略失误,使之难以重现中国在对美博弈中的成功。如果在7月9日之前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印度将成为美国“对等关税”的首个全面打击目标。无排除特朗普会借此机会对印度“杀鸡儆猴”,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潜在风险,莫迪政府才果断采取反击措施,寻求一条“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