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多重挑战交织叠加。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体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体系。”在5月22日举行的2025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田向阳如是表示。 “变革”“重构”“不确定性”,这些关键词在论坛上被反复提及。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期货市场如何更好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在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上海期货市场正在给出自己的解答。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本次论坛以“探索中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主题。在22日下午举行的钢铁分论坛上,上海证券报记者感受到,我国期货市场不断扎根实体,紧跟企业实际诉求,以切实行动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论坛上表示,当前,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和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愈发明显,行业运行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压力。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深。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拥抱期货市场,运用期货工具规避采销错配带来的经营风险,通过参与期货交割拓展钢材销售渠道。反映到数据上,2024年,上期所钢铁期货全年成交量达7.76亿手,同比增长2.7%。其中,螺纹钢期货成交量居全球商品衍生品首位,热卷期货成交量位列全球金属类衍生品第三,钢铁期货仓单及热卷、不锈钢持仓创历史新高。 “十多年来,钢铁企业对于期货市场,经历了从关注到认识,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变。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钢铁行业期货定价趋势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钢铁与金融正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钢铁企业正在努力适应这一转变阶段。”骆铁军说。 面对钢铁企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诉求,上期所扎根一线,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优化期货工具。上期所副总经理张铭表示,2024年以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上期所围绕企业关切的交割品牌、交割仓库、合约连续性等问题,广泛调研,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钢铁期货高质量发展。 “未来,面对钢铁行业上下游企业日益增长的贸易定价、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需求,上期所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游钢厂及下游船舶、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对接,会同行业协会和会员单位合力提升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同时围绕钢厂业务需求,有序推进新一批厂库设库工作,持续提高产业客户参与度。”张铭说。 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的作用,2024年,中国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五个中心”协作工作机制。上海期货市场在其中发挥了独特功能,在助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稳步发展。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列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到2024年,上海市GDP增长超六成,同一时期,上海期货市场规模增长2.7倍。 具体而言:一方面,上海期货市场以开放引领发展,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自2018年我国首个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以来,已实现6个品种直接对外开放,29个品种允许QFI(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上海价格”愈发受国际市场关注,并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参考,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带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上海期货市场以高标准联动发展,助力“五个中心”建设协同共进。目前,上海已上市47个期货和期权品种(不包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个ETF期权品种),覆盖金属、能源化工、航运、权益、利率等重要领域,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金融支持。 展望上海期货市场的未来,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提出三个方向:一是持续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二是持续完善衍生品体系布局,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探索长三角气温指数期货等新型衍生品,支持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上线新产品和新功能;三是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我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肩负着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要任务。在论坛上,两家交易所均阐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其中,新品种创新与对外开放等内容获高度关注。 田向阳表示,上期所始终坚持“中国平台、世界参与、全球共享”,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首创首试优势,稳步拓展产品、规则、服务等制度型开放,在更好引导我国实体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也在关键窗口期为国际市场价格稳定注入更多“中国力量”。 对于上期所的下一阶段工作,田向阳介绍:一是健全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一流产品体系,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品种研发上市;二是打造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一流制度机制,稳步推进组合保证金,推进上线新交易指令;三是构建契合国情市情企情的一流服务体系,做优做强上期“强源助企”品牌;四是夯实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一流安全水平,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五是搭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开放平台,稳步实现镍等品种对外开放,推动更多服务“走出去”。 对于中金所的下一阶段工作,中金所董事长何庆文表示:一是全力防风险、强监管,推动“稳定市场”。近年来,中金所通过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丰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箱,迭代升级核心交易系统,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的防控能力,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二是助力提高市场效率,推动“活跃市场”。金融期货可以丰富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和风险规避方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使投资者交易行为更稳健,进而提升现货市场的活力与韧性;三是优化市场运行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金所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深化应用金融期货,通过服务以中长期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使其背后的更多投资者能够共享期货避险的制度红利。
“过去一年,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多重挑战交织叠加。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体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体系。”在5月22日举行的2025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田向阳如是表示。
“变革”“重构”“不确定性”,这些关键词在论坛上被反复提及。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期货市场如何更好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在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上海期货市场正在给出自己的解答。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本次论坛以“探索中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主题。在22日下午举行的钢铁分论坛上,上海证券报记者感受到,我国期货市场不断扎根实体,紧跟企业实际诉求,以切实行动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论坛上表示,当前,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和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愈发明显,行业运行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压力。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深。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拥抱期货市场,运用期货工具规避采销错配带来的经营风险,通过参与期货交割拓展钢材销售渠道。反映到数据上,2024年,上期所钢铁期货全年成交量达7.76亿手,同比增长2.7%。其中,螺纹钢期货成交量居全球商品衍生品首位,热卷期货成交量位列全球金属类衍生品第三,钢铁期货仓单及热卷、不锈钢持仓创历史新高。
“十多年来,钢铁企业对于期货市场,经历了从关注到认识,从理解到运用的转变。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钢铁行业期货定价趋势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钢铁与金融正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钢铁企业正在努力适应这一转变阶段。”骆铁军说。
面对钢铁企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诉求,上期所扎根一线,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优化期货工具。上期所副总经理张铭表示,2024年以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指导下,上期所围绕企业关切的交割品牌、交割仓库、合约连续性等问题,广泛调研,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钢铁期货高质量发展。
“未来,面对钢铁行业上下游企业日益增长的贸易定价、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需求,上期所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游钢厂及下游船舶、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对接,会同行业协会和会员单位合力提升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同时围绕钢厂业务需求,有序推进新一批厂库设库工作,持续提高产业客户参与度。”张铭说。
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的作用,2024年,中国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五个中心”协作工作机制。上海期货市场在其中发挥了独特功能,在助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稳步发展。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列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到2024年,上海市GDP增长超六成,同一时期,上海期货市场规模增长2.7倍。
具体而言:一方面,上海期货市场以开放引领发展,助力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自2018年我国首个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以来,已实现6个品种直接对外开放,29个品种允许QFI(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上海价格”愈发受国际市场关注,并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参考,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带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上海期货市场以高标准联动发展,助力“五个中心”建设协同共进。目前,上海已上市47个期货和期权品种(不包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个ETF期权品种),覆盖金属、能源化工、航运、权益、利率等重要领域,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金融支持。
展望上海期货市场的未来,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提出三个方向:一是持续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二是持续完善衍生品体系布局,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探索长三角气温指数期货等新型衍生品,支持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上线新产品和新功能;三是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我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肩负着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要任务。在论坛上,两家交易所均阐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其中,新品种创新与对外开放等内容获高度关注。
田向阳表示,上期所始终坚持“中国平台、世界参与、全球共享”,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首创首试优势,稳步拓展产品、规则、服务等制度型开放,在更好引导我国实体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也在关键窗口期为国际市场价格稳定注入更多“中国力量”。
对于上期所的下一阶段工作,田向阳介绍:一是健全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一流产品体系,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品种研发上市;二是打造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一流制度机制,稳步推进组合保证金,推进上线新交易指令;三是构建契合国情市情企情的一流服务体系,做优做强上期“强源助企”品牌;四是夯实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一流安全水平,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五是搭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开放平台,稳步实现镍等品种对外开放,推动更多服务“走出去”。
对于中金所的下一阶段工作,中金所董事长何庆文表示:一是全力防风险、强监管,推动“稳定市场”。近年来,中金所通过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丰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箱,迭代升级核心交易系统,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的防控能力,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二是助力提高市场效率,推动“活跃市场”。金融期货可以丰富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和风险规避方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使投资者交易行为更稳健,进而提升现货市场的活力与韧性;三是优化市场运行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金所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深化应用金融期货,通过服务以中长期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使其背后的更多投资者能够共享期货避险的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