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为何说中美终有一战?
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虽然以美国让步暂时结束,但笔者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换句话说,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依旧存在,只要这一矛盾不解决,最终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美的根本矛盾到底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单极霸权,必须要面对中国推崇的多极化理念。这种碰撞等于是向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发起挑战,几乎注定了这场较量最终会爆发,只是具体的时间和形式尚未确定。
若对此有所疑虑,不妨看看印巴空战的爆发过程。在印巴空战之前,印度与巴基斯坦曾短暂对峙,当时四架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锁定,最终不得不急速撤退。这一事件让印度总理莫迪非常愤怒,迅速换掉了印度空军副司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空军副司令显然认为战争不可打,因为对方太强大,而莫迪和其他印度高层则认为,空军副司令的退缩是对国家的背叛,因此决定采取更强硬的行动。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印巴空战的爆发,印度以0:6的惨败告终,甚至连最强的阵风战机都被打得四分五裂。这场战争折射出的深层次含义就是,面对实力差距,强者的自信和决心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其二:必须要看懂的印巴空战
首先,印巴空战揭示了一点:对巴基斯坦开战,已经成为印度的不可逆“国策”。这一局势,特别是在中美关税战爆发后,和美苏冷战时期的局势有些相似。印度将自己视为站在正确一方的中国,就像中国在冷战时期支持越南一样,认为支持自己的一方最终必定获胜。而莫迪显然有着通过模仿中国对越反击战的经典策略来实现印度的崛起梦想的意图,试图借此机会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捞取更多利益。
其次,在大国博弈中,实力较弱的一方往往需要“以身入局”,才能在局势中获得一席之地。伊朗在中东的困境正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叙利亚的变局前,伊朗一直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等反抗力量,与以色列进行对抗。以色列为了脱困,不惜挑起加沙冲突和“寻呼机爆炸事件”,试图引发美国的介入。然而,伊朗未能果断采取行动,没有抓住时机,最终未能改变局势。反观印度,野心远超过伊朗,甚至有着取代中国地位的雄心。因此,印度决心借助中美的冲突,趁中国无暇顾及之际,推动自己在全球大国博弈中的地位跃升。
这一背景下,俄罗斯率先进入战场,发动了俄乌冲突,因为中美在阿拉斯加的谈判中已表明态度:“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俄罗斯因此获得了空间。普京深知,一旦俄罗斯失败,西方阵营必定会把中国当成下一个目标。因此,俄罗斯成为了第一个在大国博弈中以身入局的五常之一。而印度也开始瞄准这一局面,作为南亚的霸主,它看到了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国际影响力的巨大潜力。
其三:大国博弈很残酷
大国博弈充满了残酷与不确定性,谁是棋子,谁是棋手,往往一瞬间就会发生转变。曾经的俄罗斯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大国博弈中的棋手,但如今它的角色已然改变。而印度,曾自认为是博弈的参与者之一,现在却很可能成为美国的棋子。
伊朗虽常被视作棋子,但它凭借坚韧的生存力,也能暂时不被定义为某方棋子。这也证明了“以身入局”的策略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印度决心参与大国博弈时,注定了其面临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彻底失败,甚至连未来的机会都没有;另一种则是“飞黄腾达”,成为全球大国中的重要玩家。
然而,绝大多数国家没有资格“以身入局”,如菲律宾等小国,它们远远不能参与这场大国博弈。可以说,除了五常和已经“入局”的以色列与印度之外,还有德国、伊朗、土耳其、日本等国具备了一定的资格。而这些国家的综合实力,显然远超过印度和以色列,否则它们也无法坚持到现在。
其四:三种爆发方式
关于中美最终一战的形式,笔者认为可能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装备对比,印巴空战中,中国的歼-10战机曾成功击败法国阵风战机,而法国在美西方中仅是“二哥”,真正的“狮王”是美国。如果中美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生装备比拼,地点可能会选择在中东——那里以色列的局势已经紧张,而美国似乎对其支持越来越少。如果美国继续放弃以色列的支持,可能会激化更严重的装备冲突。
第二种爆发形式是代理人战争。大国博弈中的内力较量,意味着美国败给中国的关税战后,不可能直接与中国开战。为了避免双方彻底翻脸,可能会选择代理人战争,尤其是在印巴或亚太地区。美国可能会利用印度和日本来对抗中国,而印度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更强的军事支持。
第三种可能是立威之战,这种方式有点类似当年美国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通过震慑世界,展示其军事强大来恢复自身的霸权地位。如果未来爆发类似的立威之战,中美可能通过一场冲突重新定义双方的全球角色,影响世界格局。
综上所述,不管最终形式如何,中美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只不过具体如何爆发以及谁会最终胜出,这些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