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一个以“低价”闻名全球、被视为美国中产阶级最后堡垒的零售巨头,也开始在关税面前节节败退,那些曾被吹捧的“关税武器”还能掩盖多少自欺欺人的幻象?沃尔玛,这家以量贩模式压低采购成本、长期压制供应商价格的巨型零售商,在2025年5月终于低下了它高傲的头,宣布将在本月起提高部分商品价格。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最直白的“打脸”,更是美国经济迷雾重重、政策摇摆的表现。
然而,沃尔玛的业绩并未全面滑坡。其季度销售和净利增长都符合预期,甚至超出部分市场分析师的乐观估计。但问题在于,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削价竞争”基础上的短期胜利,是通过“苦撑”在消耗自身利润率来维持的假繁荣。当关税这一外部成本骤然升高、供应链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即便是沃尔玛这样体量庞大、掌控力极强的企业,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其首席财务官雷尼明确指出:“价格上涨得如此之快,真的史无前例。关税上涨的幅度如此之大,零售商无法独自吸收。”
这句话本身,就等同于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公开抗议。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来形容,已是温和不已。这不是中国的胜利,而是美国体制的内耗和短视在上演自我摧毁。以沃尔玛为例,其销售结构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从服装、电子到玩具、家居,无不依赖稳定而高效的中国供应链。当特朗普一意孤行、强行将关税壁垒树立起来,不仅没有达成“制造业回流”的幻想,反而让美国民众和企业陷入无法承受之重: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加剧、企业利润被挤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连锁反应一触即发。
更讽刺的是,在沃尔玛“涨价”消息公布的同一时间,美国另一边却在喧嚣着“对华继续施压”、“限制中企投资”、“审查TikTok”、“封锁半导体出口”等等噪音不绝于耳。一方面高举“保护国家安全”的大旗,另一方面却难掩经济基本面的衰退事实。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显然宁愿牺牲本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也要在国际舆论中维持“强硬姿态”。然而,这样的强硬,不过是一种虚弱的掩饰,是冷战残余思维作祟下的荒唐剧本。
沃尔玛调价不是个案,而是整个美国零售与消费市场深层危机的预警信号。宝洁、卡夫亨氏、塔吉特、西南航空等美国企业,近期纷纷下调业绩预期或发出经营警报,充分说明“消费信心不稳”与“市场预期悲观”已经成为现实。不难预见,下一步将是就业市场承压、房地产萎缩、债务违约风险上升等更大范围的经济“多米诺效应”。
事实上,美国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今天的经济困境,真的是“中国造成的吗”?以中国为“替罪羊”,早已成为美国政坛的一种通病。殊不知,美国自身的问题,如国内贫富差距扩大、产业空心化、教育资源失衡、基础设施老化、医疗体系混乱,才是深层病灶。打压中国制造、加征惩罚性关税,或许能在短期掩盖美国内部的不协调,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加速自我消耗。
沃尔玛不是终点,它只是开始。美国的贸易战正反噬本国企业、伤及民众福祉。越早醒悟,越少痛苦。否则,那就让时间继续撕开他们虚伪的面具,让现实重重打在高高在上的冷战鼓手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