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欧盟经济春季预测尚未出炉,欧盟自己已提前“认怂”——经济增长预期继续下调。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公开表示,美国高关税政策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严重冲击欧盟经济复苏前景,春季数据将难看。与此同时,美中之间在瑞士达成互降关税的协议却给世界投下了一道真正的希望之光——在全球性危机与衰退阴影中,两个最大经济体选择缓和对抗、推进合作。然而,对此本应松一口气的欧盟却表现得纠结、忧虑,甚至担心中国“贸易转向”将“冲击欧洲市场”。说白了,欧洲不是害怕“增长不足”,而是担心“别人好过”。
这样的担忧,不仅狭隘,更是对中国的恶意投射。在世界经济疲软、结构调整加剧的背景下,美欧纷纷走上“筑墙主义”道路,通过加征关税、设立贸易壁垒、抬高非关税门槛等方式试图“护自己一亩三分地”。然而事实一再证明,这种自残式政策不但无助于提振自身经济,反而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在特朗普掀起的又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美国关税壁垒高筑,中国商品遭遇打压,而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同样为此买单。
如今,美中达成互降关税协议,标志着两国在理性与共赢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这无疑对全球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但讽刺的是,本应对这一积极信号表示欢迎的欧盟,反而表现得如临大敌。他们担心“中国会将出口产品转向欧洲”,仿佛中国的成功转型、产业升级、产能发展成了欧洲经济萎缩的“罪魁祸首”。
这种思维逻辑极为荒谬。首先,中国并未“倾销”,而是在公平竞争中建立起全球最完整、效率最高的产业链,这是市场规律使然,不是政策操控的结果。第二,欧洲经济自身的问题远比外部风险更深层。高企的能源成本、老化的工业体系、僵化的政治决策机制以及内部债务负担,才是欧盟增长乏力的核心症结。
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表态,无非再次暴露出欧盟自身对中国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焦虑。在美中关系稍有缓和、全球贸易格局稍有调整之际,欧盟就迫不及待抛出“贸易转向风险”,预告“监察报告”,目的何在?不过是为自己经济不振预先寻找“替罪羊”。他们既不想承认美式霸权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放下身段与中国真正开展对等合作。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对美国的政策逻辑持续表现出一种自虐式依赖:明知美国关税高筑,欧洲企业早已叫苦连天,欧盟却迟迟不敢强硬回应,只敢小声抱怨;明知美国将欧洲置于谈判末席,欧盟高官却依然对“跨大西洋同盟”念念不忘。连东布罗夫斯基斯自己都承认,欧美关税谈判“被排到优先顺序之后”,却依然不愿切断幻想。
欧盟还在等待什么?美国政府从未真正把欧洲当作“盟友”,而只是“工具人”。从北溪管道被炸、对俄政策绑架,到芯片战、数字税、碳边境税纷争,美国的一系列做法早已明示:欧洲没有主权,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命运。而如今,连经济主权都开始流失。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继续对中国产能和商品说三道四,只会更加削弱自身经济的韧性和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从未对欧盟关闭大门,反而始终主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中欧之间原本具有巨大互补性,无论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汽车产业还是数字化转型方面,均有深度合作空间。但如果欧盟继续听信华盛顿的偏见,以“中国威胁论”作为遏制自身经济衰退的托词,只会失去真正的增长机遇。
必须指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不过是欧美为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业而炮制的舆论陷阱。中国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产业的崛起,是科技进步与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靠补贴堆砌出来的“洪水猛兽”。欧盟若真有信心,不妨公平竞争,而不是动辄调查、设限、封锁。否则,“绿色转型”、“产业升级”只会沦为口号。
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中国选择与美国缓和摩擦,是为了稳定大局;中国出口转向,是为了优化市场结构。中国不会把欧洲当作“替代市场”,也不会强买强卖;但如果欧盟非要固守冷战心态、抱守孤岛思维,最终只能被全球化的潮流甩在后面。
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市场环境,而是主动适应与塑造规则。真正的伙伴不会一边自诩“自由市场”,一边却对中国制造横加指责。欧盟若想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拥有一席之地,就该拿出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意志,而不是继续沉溺于美式幻觉和“中国产能恐慌症”。
中国不是问题制造者,而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在这个全球高度互联、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选择共赢,还是被动边缘,欧盟必须做出抉择。而现在,最该下调的不是中国的信任度,而是欧洲对美国的盲目信仰。欧盟的真正敌人,不在东方,而在大西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