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民曹女士陷入一场离奇的黄金纠纷。她在某珠宝店置换的黄金手镯,在二次置换时剪开竟流出近2克透明液体。这起"注水黄金"事件引发公众对贵金属消费安全的高度关注,暴露出黄金行业质量监管的深层漏洞。
图片来源于荔枝新闻
曹女士通过以旧换新方式获得的中空黄金手镯,在其他店铺二次置换时经剪裁发现内部存有1.7克液体,导致实际克重缩水。涉事商家承认克重不足并提出补足差额,但否认存在欺诈行为,解释为"生产工艺缺陷导致水分残留"。目前曹女士已提起诉讼,案件正在审理中。
图片来源于荔枝新闻
这并非孤例。深圳水贝就被爆出某消费者此前购买的"特价"古法金手镯,剪开后流出2.51克液体,实际价值蒸发超千元。专业人士指出,此类事件折射出三大行业症结:
1. 工艺缺陷埋雷
中空饰品焊接环节若未充分烘干或密封不严,可能残留水分。水贝某加工厂负责人透露:"部分小作坊为赶工期,烘干工序常偷工减料。"
2. 检测手段存盲区
现行X射线荧光检测仅能验证表面纯度,对中空结构内部束手无策。国家珠宝质检中心工程师指出:"现有检测标准未强制要求破坏性检验,给不良商家可乘之机。"
3. 维权举证艰难
多数商家要求"熔金后议价"的交易流程,客观上销毁了证据。法律人士提醒,消费者应坚持现场见证剪裁过程并录像取证。
【辨金指南】
为避免遭遇"注水黄金",专家建议:
- 警惕非常规低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特价金饰"需谨慎
- 选择实心款式:中空饰品风险系数较高
- 要求三方验金:交易时邀请第三方见证破坏性检测
- 留存完整证据:从购买凭证到检测过程全程录像
有律师分析:若证实商家故意注水,将构成消费欺诈,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若属工艺缺陷,则应退还"水分克重"对应金额。此案判决将对黄金行业质量管控产生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