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欧盟日前明确表示,美欧关税谈判与中欧关系无关,不会因美国压力而对华“脱钩”。这种清醒值得肯定。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一些欧洲政客对中国“贸易转移”的担忧,没有必要。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必须高度警惕并防止中国商品因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而涌入欧洲,并说已经向中方提议建立“贸易流动监管机制”;即将出任新一届德国总理的默茨也称,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德国将更强烈地受到中国产品冲击,他呼吁欧委会立即采取行动。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与此同时,“冯德莱恩,有毒”,瑞士德语媒体《世界周刊》4月给出了如此评价。无论是外交还是内部政策,欧盟高级官员越来越意识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毒性”,她并不具备政治和外交才干,人们希望她能够辞职。欧盟官员们认为,冯德莱恩的离任能够解决欧盟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与中国的持续对抗。报道说,欧盟的对外政策显然处于危机之中,冯德莱恩正沦为众矢之的。
冯德莱恩,这位曾被看作是“亲美派”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如今因为其外交失误和政治立场的极端性,成为了欧盟的“内鬼”。冯德莱恩执掌欧盟间,曾因为强硬的对华立场和对美国的过度依赖,造成了欧盟内部成员的巨大分歧。在她的领导下,欧盟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尤其是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迫冻结一事上,冯德莱恩的决定加重了中欧之间的矛盾。
中欧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冯德莱恩堪称“功不可没”,如果不是她发起针对中国的调查,对中国电车加税,乃至抹黑中国推动欧盟制裁中企等,欧盟原本可以借助中欧班列,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然而在冯德莱恩当官的这几年里,欧盟可谓是“逢中必反”,在政治上插手中国内政,在经济上搞所谓对华“去风险化”,在军事上将军舰开到中国家门口,不惜牺牲自身利益讨好美国。
欧盟(资料图)
然而,冯德莱恩的“亲美”,最终“亲”出问题了。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冯德莱恩“亲”的不是整个美国,而是与她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一批美国政客。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过去4年时间里,冯德莱恩对美国堪称有求必应,时不时更是在涉华问题上冲锋在前。或许在她看来,只要欧美之间的同盟就这么维持下去,欧盟就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为此,冯德莱恩不惜进一步放弃在欧美关系中的主动权。只不过,特朗普回来了。
造成这种前后矛盾情况的根源,其实还是源自特朗普的政策。第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特朗普计划对欧盟汽车征收25%关税,冯德莱恩威胁“对等报复”美国科技巨头,双方贸易战一触即发。另外,战略自主权也成了矛盾的焦点,冯德莱恩力推8000亿欧元“欧洲再武装”计划,试图构建独立防务体系,遭特朗普嘲讽“想替代北约”。最后,她强推对俄能源禁运导致欧盟通胀飙升,而特朗普主张与俄妥协解决乌克兰危机。
冯德莱恩和拜登(资料图)
表面上,欧盟一直高举一体化旗帜,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成员国始终各怀鬼胎。尤其在防务自主计划上,冯德莱恩提出投入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企图摆脱对美国军事依赖。然而,在经济放缓、财政捉襟见肘的当下,让各国掏钱、交出军权几乎是天方夜谭。法国、德国在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却暗自争夺主导权,其他国家则干脆明里暗里抵制,形成了各自为政、难以成军的局面。而在这一连串困局的中心,冯德莱恩的存在感变得异常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