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炸薯条到400家店:一个中式快餐的逆袭样本
15年前在香港麦当劳炸薯条的宋奇或许没想到,他“挑战麦当劳”的梦想会以一碗重庆小面的形式实现。2024年,遇见小面递交港股招股书,估值20亿元,门店突破400家,成为中式面馆赛道第四名。这一成绩背后,是中国快餐行业的结构性机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式快餐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3%,而面食细分赛道占比超30%。
但逆袭之路充满戏剧性。东北人宋奇带着华工同学创业,早期开粤式茶餐厅、东北菜馆接连失败,最终在川渝风味中找准定位。这一选择暗合消费趋势: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风味餐厅增速达24%,远超粤菜(9%)和东北菜(6%)。而遇见小面“标准化+地域特色”的模式,恰好填补了快餐市场“有品类无品牌”的空白。
二、扩张悖论:规模增长下的盈利隐忧
招股书亮眼的增长数据背后,隐藏着快餐行业的经典难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单店盈利模型弱化:2024年单店净利润16.9万元,较2023年下降7%。若按800家店目标计算,需每年新增200家店,但当前4219万元现金流仅够支撑约50家新店(行业平均单店投入80万元)。
三、人力暗雷:45%裁员与71%外包率的代价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将员工列为“四大支柱”,但2024年其正式员工减少1177人,劳务外包占比飙升至71.8%。这种“轻人力”策略带来三重隐患:
四、资本故事的AB面:1880万会员是资产还是负债?
遇见小面最引以为傲的1880万会员(复购率44.5%),实则是把双刃剑:
五、新消费下半场:中式快餐如何穿越周期?
遇见小面的困境折射出新消费品牌的集体焦虑:
结语:资本市场的“一碗面”能端多久?
从麦当劳管培生到港股IPO,宋奇的故事足够励志。但资本市场更关心可持续性:若按2024年6070万元净利润和20亿元估值计算,遇见小面PE高达33倍,远超九毛九(21倍)和海底捞(18倍)。
新消费退潮后,资本已从“看增速”转向“看盈利”。遇见小面需要证明:它卖的不仅是一碗32元的小面,更是一套能穿越周期的商业系统。否则,当扩张红利耗尽,等待它的可能是比15年前创业失败更严峻的考验。
(注:文中数据来自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美团研究院、黑猫投诉平台及行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