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滴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成为第7家以18C章程冲刺资本市场的特专科技企业。这家成立仅七年的AI解决方案商,凭借88.3%的年营收增速与行业龙头地位,正在重构企业级大模型应用的估值坐标系。
在AI产业经历技术狂热与商业验证的周期波动后,滴普科技交出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成绩单:2022至2024年营收从1.01亿元跃升至2.4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5.5%;大客户年均贡献从380万元提升至480万元,复购客户占比超三成。其商业化进程已突破企业服务领域常见的"叫好不叫座"困局。
支撑高速增长的底层逻辑,是公司构建的"数据+大模型"双轮驱动体系。FastData数据融合平台实现多模态数据治理,Deepexi大模型平台完成国内首个"深度合成算法+生成式AI服务"双重备案,两大基础设施形成的技术闭环,使其AI解决方案突破简单工具属性,直击企业决策中枢。在消费零售、制造等垂直领域,其智能体(Agentic AI)应用已形成生产力提升的量化指标——这正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落地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其客户生态构建能力。截至2024年底,累计服务245家客户中包括117家大客户,其中不乏行业头部企业。这种从标杆客户向行业渗透的路径,印证了其解决方案的普适性。而年均客单价提升26.3%的数据,则揭示了产品价值深化的空间。
资本市场的嗅觉早已显现。经历8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9.35亿美元,集结高瓴、IDG等顶级机构。此次IPO募资将重点投向研发强化与海外拓展,在全球AI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技术迭代速度直接决定商业护城河宽度。
不过,企业级大模型赛道尚处早期爆发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滴普科技虽暂居市场份额首位,但随着科技巨头加码To B市场,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复制,将是其上市后的关键考验。招股书披露的33.1%复购率,或许能成为观测客户忠诚度的先行指标。
当通用大模型遭遇落地瓶颈,专注于垂直场景的滴普科技反而走出差异化路径。其上市进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将成为检验AI产业商业化成熟度的重要试纸。钛度浪潮将持续关注其资本化进程中的生态布局与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