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麓山侃财
当A股又开始吹牛市的号角,许多企业也开始向着资本市场跑步前进。企查查是这大军中的最新一员。
作为企业信用商业查询赛道最早的大佬,企查查先后经历了八轮融资,上市已经迫在眉睫,但争议也始终如影随形。
资本进出渠道尚未跑通
在商业查询平台启信宝母公司获准科创板注册之后,同一赛道的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江苏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这是政策绿灯下的一场冲刺,但起跑姿势略显落后。
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支持数据商上市融资,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数据产业。在此前不久,与企查查、天眼查形成三足鼎立的启信宝,其母公司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3年通过了科创板IPO注册。
早在2014年就成立的企查查,已经先后完成8轮融资。其中险峰投资的220万元,在2015年便已经进入公司。2022年,其市场占有率在企业信用大数据应用市场位居第一,这些资本功不可没。但如此长时间的投入与培育,却始终没有合适的退出与变现渠道,对深陷其中的各路资本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2021年启动上市进程的启信宝,虽然只欠上市最后的临门一脚,但毕竟走过了4年坎坷,仍未敲锣。才刚起步的企查查,又要经历多少煎熬呢?
虽然当前A股略显热闹,但IPO政策仍未见放松,而港股则仍在流动性不足的困境里徘徊。企查查若还不能迅速上车,恐怕难免资本的尴尬。
数据隐私与准确性的困扰
作为商业查询赛道的开创者,企查查的主要阵地就在数据交易。
但是,企查查这位“数据的搬运工”,不得不忍受数据“不干净”的困扰。与“蚂蚁”的纠纷就是个典型例子。
2019年5月,企查查平台向订阅用户推送了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微贷开始清算的信息,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彼时,关于蚂蚁微贷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蚂蚁花呗”产品运营的负面信息,在主要搜索引擎相关的搜索结果接近2000万。
事实上,上述清算信息为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蚂蚁金服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
2020年4月底,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一审认定企查查的经营者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在相关媒体刊登声明为原告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60万元。
对于目光瞄准IPO的企查查而言,在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之外,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等环节能否满足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合规要求,都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例如多个投诉平台均有类似的投诉信息,企查查平台相关企业历史行政许可信息包含了投诉人的身份证完整号码,但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并未披露此信息,企查查该行为泄露了投诉人的隐私。
虽然数据合规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是整个企业信息查询服务行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但头部企业显然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服务模式仍然存疑
一旦向公众提供服务,就难免被投诉,但企查查遭遇的投诉量之大,仍令消费者心惊。
截止2024年10月,仅黑猫投诉平台涉及企查查的投诉就超过了4500条,其中相当部分的投诉内容是“自动续费不告知”、“诱导消费不退款”等。
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曾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
企查查被频繁投诉的不合规行为,与其收费模式紧密相关。其面向ToC端的会员普遍以一年至三年为主,且由于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意味着较长的会员周期下,具有服务的独占性。
因此,尽一切手法“引导”用户付费,是黑猫投诉平台关于企查查会员乱扣款、售后不作为、误导消费等大量投诉存在的原因。
TO C端的问题不少,企查查在TO B端也同样存在困境:若客户方要求企查查在抓取自身信息时,又要“针对性”地抓取,否则就不合作;或者说客户以大额采购订单为基础,要求企查查对涉及公司负面信息进行删除或隐藏。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满足客户需求,企查查的公开性、公正性将受到外界质疑;如果不同意客户要求,企查查又要如何拿下更多ToB端的订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