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关雎
今年以来的首个莆商上市企业诞生了。
7 月 26日,绿联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发行价21.21元/股,公开发行新股数量4150万股,约占发行后股份总数的10%,募集资金8.8亿元。上市后大幅高开,开盘价40元/股,开盘市值166亿元。
绿联科技成立于2012 年,是一家数码周边配件制造商,起于深圳华北强,发家于一根“数据线”,这根“数据线”在当时打破了市面上的两个陈规——1.8米的电视高清线、1 米的手机线。其他产品还包括支架、多口充电器等,之后还跨品类推出了TWS耳机、数据存储服务器等。
创始人张清森背景简单,他出生于1983年,是福建莆田人,本科毕业,最早在深圳一家港资企业从事外贸业务。两年后辞职创业,当时张清森才26 岁。
创始人张清森,图源绿联官微
早期华强北最火的生意是外贸代工,张清森也从代工业务起步,后来因为价格和合作厂商闹掰,张清森转身做起了自己的品牌,绿联科技UGREEN正式成立。
现在,绿联科技已经把产品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境外营收已经占到公司总营收的一半。
成立十年,绿联科技没有任何外部融资,直到 2021 年5月,高瓴作为第一位外部股东入股。同年年绿联科技进行第二次融资,高瓴继续注资,两次合计投入5.5亿元,其他投资方还有世横投资、远大方略、坚果资本。
IPO 后,张清森持股45.27%,为第一大股东,按照开盘市值计算身价超75亿元。副董事长陈俊灵持股19.3%;高瓴持股8.44%,为最大外部机构股东,持股市值14亿元,账面浮盈155%。
绿联科技是近三年,第一个上市的消费电子出海品牌。
莆田老板抓住的三个机会
绿联科技能快速打开市场,抓住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时代背景。
2011年,电商崛起,PC向智能手机时代快速迭代,高清电视在广电总局的推广下在国内快速普及。电子产品品类,市面上需求最高的是手机周边产品和电视高清线。消费电子这个细分领域第一次迎来发展窗口期。安克创新也在这一年成立。
绿联科技的切入场景是传输线,这是它最擅长的,做外贸的那几年,张清森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线材经验和技术基础。
第二个是精准切入小品类。
在当时市面上,电视高清线只有 1.8 米,手机数据线基本以1米长度为准,张清森抓住这一市场空白,推出了0.5 米、1 米、1.5 米、2 米等各种长度的电视高清线。还推出了各种长度的手机数据线。
靠两种不同规格的数据线,绿联科技快速打开了市场,并顺势入驻了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一年时间,绿联科技的年营业额超过6000万元。根据招股书,2012 年,绿联科技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Top 级品牌。
张清森有自己的商业洞察。刚上线电商平台时,张清森自己当全职客服,高清线的长度问题,就是他从顾客那里了解到的,包括消费者在给智能手机充电时找不到充电接口的问题。
2013 年年底,绿联科技推出了USB充电口+排插的产品,打破了公牛排插多年的行业垄断。这一产品后,小米紧随其后,也推出了相似的设计,其他行业品牌也先后推出了这一品类。
中国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就不能只是一个纯粹的贸易商,要打磨成一个供应链、制造端、人才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绿联科技采用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旗下有两个子公司从事自主生产。
起于华强北,但绿联科技把总部放在了龙华,这里靠近东莞,是电子信息产业重镇,有成熟且完善的产业链,也是人才聚集地,很适合打磨产品。
“这也是绿联科技为什么一直在龙华扎根的原因。”一位绿联科技产品经理曾说,“华强北是一个贸易集中的地方,不适合做品牌。”
绿联科技发展最快的阶段从2014 年开始,这一年,绿联科技开启了全球化,这是张清森抓住的第三个行业机会。
成为一个全球品牌
2014 年,深圳成为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这一年,绿联科技通过了苹果的MFi 认证,其配套产品列入苹果官方认可,并且价格也比原装数据线更便宜。
绿联科技借势展开全球化布局。2014年入驻亚马逊,产品卖到欧美、日韩。
2015年的大动作是,整合了部分供应链,把模具厂、贴片厂和组装厂等上游供应商,引入到自己的工业区里,以此来大幅降低产品成本。这之后,绿联科技开始丰富产品线,把品类扩充到电脑配线、车载配件、音频类配件等。
2017年,绿联科技入驻Shopee,进入东南亚市场。更大的推背书是,2018 年,绿联科技成为华为首批DFH 计划合作伙伴,后者是华为针对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推出的一个配件合作伙伴计划。2021年,绿联联合华为推出首款USB-C 40W 超级快充。
这之后,绿联科技开始接触一些跨品类产品,比如TWS耳机、数据存储服务器等。根据招股书,绿联科技的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也是其主要营收来源。
品类上,传输类产品曾经是营收占比最高的品类,但份额不断下降,由2021年的近36%,降至2023年的30%;充电类营收占比则不断提升,由2021 年的 22%升至2023年的32%,成为第一大品类。音视频类产品则由 2021 年的25%,下降至2023年的20%。
在东南亚,绿联科技主要做低价的产品,充电类产品在当地卖的比较好。来到消费能力更高的欧美市场,就侧重于蓝牙耳机、磁吸充电器或者是高端的穿戴产品。
截止目前,绿联科技通过亚马逊、速卖通、ebay等平台,进入了欧美、日本、中东、南非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营收上,2015 年,绿联科技的营收就突破2亿元,到 2021 年,绿联科技的营收达到34. 46亿元,上涨了16倍有余。
根据招股书,过去三年(2021-2023 年),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约34.46亿元、38.39亿元、48.03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约3.05亿元、3.3亿元、3.94亿元。同期,境外营收占比分别为46.09%、44.91% 和 50.39%。
东南亚业务一直在高速增长,欧洲则因为能源价格上涨、消费品通货膨胀、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了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销售额在过去两年有所下降。
根据招股书,绿联科技的境外收入主要来源于欧洲和美洲,两个地区占境外收入的比重超过 60%。过去三年,欧洲和美洲业务收入占比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 32.53%、28.97%和 31.29%。东南亚也一直保持在 30%左右,但利润相对比较低。
绿联科技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分公司,在当地组建了本地化的销售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拥有668名研发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的20.96%。过去三年,公司在研发上的费用分别为1.57亿元、1.83亿元和2.1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54%、4.78%和4.50%。
此次上市筹备的资金,产品研发在资金用途计划的第一项。
走向资本市场
绿联科技第一次资本化是在 2021 年5月,高瓴以合计3亿元受让张清森、陈俊灵持有的5.56%股权的方式,成为其股东。这一行为被市场解读为上市的“前奏”。
高瓴集团合伙人曹伟曾谈到过投资绿联科技的逻辑,坚持原发技术,能洞察消费者需求、找到窄门产品,团队运营、业务能力强,注重产品价值。
他当时对赛道的判断是,消费电子细分市场到了黄金发展期。逻辑是,行业到了洗牌期,产品力在时间的考验下分出胜负,用户积累起了品牌心智,对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之前的十年,消费电子赛道一直“不太引人注目”。
2021年6月,绿联科技由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公司后,高瓴再次注资,以2.5亿元的价格认购绿联科技新增约1111.34万股股份,成为了公司的第四大股东,也是最大机构股东。同时投资的还有世横投资、远大方略、坚果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上市前存在多次分红行为。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绿联科技共有4次现金分红,金额分别约5000万元、1.7亿元、1.2亿元、5974.56万元,四年累计分红近4亿元。
行业人士分析,通过分红,大股东可以获得自有资金,机构投资者也可以回笼部分资金,从而减轻IPO后的锁定期资金压力和减持带来的股价波动风险。
绿联科技有造血能力,招股书披露显示,绿联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度货币资金分别为5.49亿元、8.76亿元、9.92亿元,没有有息负债,账面资金充足。
消费电子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据Statista数据,2023年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516亿美元。AI、5G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加速融合,为万亿级别的消费电子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各细分领域也呈现出勃勃生机。预计 2028 年将增长至 11767 亿美元,市场规模大,行业内发展空间充足。
过去三年,消费电子这条赛道几乎没有C端的互联网品牌上市,行业内对出海消费电子品牌的讨论大多都聚焦在 2020 年上市的安克创新,品胜在去年 6 月提交了招股书,但后来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
绿联科技的成功上市,可以被视为近三年来,第一家上市的C端消费电子品牌,也对整个电子消费赛道产生积极影响。更大的市场在海外,绿联上市后,重心也会放在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