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英美双方都积极就重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展开会谈。在1941年前后,双方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这两个计划以各自的提出者命名,并成为日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双方争论的焦点。两者间的对比见下表。
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的对比
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的对比续表
不难看出,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既反对金本位带来的通缩效应,又反对浮动汇率带来的竞争性贬值,所以主张有管理的弹性汇率;他认为全球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国际流动性匮乏;他希望新货币规则能照顾到英国这样的债务国的利益;他注重政府的行动自由,使得国家能够在协调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时变更汇率、实施汇率和贸易管制。凯恩斯对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所以极力主张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作为主要的稳定工具。他的计划重视扩张多于收缩,并且保障了各国不用限制国内政策的权力,给予政府更大的自主性。为了保证英国贷款来源的稳定性和避免被动地位,保证债务国的自主权,凯恩斯计划向盈余国(即美国)收取罚款:美国最多可能需要承担多达230亿美元的责任。正如一位学者所述,“他(凯恩斯)的蓝图不仅要使英国规划中的全面就业政策避免承受国际收支压力,而且提供了一种便捷且无政治伤痛的方式,假借国际改革的名义从美国获得钱财”。